在昨天结束的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中,各项前三名总是被李佳军等少数几名“国字号”选手“垄断”,这是国内短道速滑人才不旺的体现,很值得有关部门引起重视。
据统计,除接力项目外,男子个人项目的前三名都没有跑出李佳军、冯凯、袁野和安玉龙的“手掌心”;而女子个人项目的前三名中,也仅有长春冰上基地的刘晓颖在1000米决赛中获得第二,其余均被杨扬、王春露、杨阳和孙丹包揽。
由于这八名运动员都是参加长野冬奥会的选手,所以一些体育界人士认为,从本次比赛及近期几次比赛来看,长野冬奥会后国内短道项目的格局并未改变。不仅本次比赛成了这些“国字号”选手的“训练课”,明年的第九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短道项目金牌将极有可能再度被他们“垄断”,而由李佳军等组成的长春市代表队则会像甲A足球联赛中的大连万达队一样,在九冬会短道项目中也“一枝独秀”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国家短道速滑队主教辛庆山认为,短道项目成绩要提高,训练是一方面,比赛是另一方面。像李佳军、杨扬等队员经常参加国外大赛,除了会训练,更学会了如何“比赛”。而其他运动员缺乏大赛锻炼,像长春冰上基地的刘晓颖和哈尔滨市的余劲楠虽实力也不俗,但却不会“比赛”,训赛脱节,与“国字号”选手相比,注定要有差距。
辛庆山表示,国内短道项目现在缺乏后备人才,这种情况值得警惕。照此下去,像李佳军、杨扬等已24岁了,一旦过早退役或出现伤病,后备力量出现“断档”,无人能替代他们。长野冬奥会期间,孙丹由于在日本比赛时腿部受伤,就把教练组急出一身汗。
从另一方面讲,尽管今年全国短道速滑项目赛制有所变动,设置了八站系列赛,为李佳军、杨扬等人提供了练兵的机会。但如果仔细一想,这些赛事水平一般,高水平选手与差距过大的对手比赛,意义不大。
据了解,为让“国字号”以外运动员赶上去,冬季项目管理中心及各教练组从改革赛制入手,正作出努力,提高参赛密度和强度。
我们应当为打破“垄断”的刘晓颖叫好。如果说她在“国字号”选手中增添了一抹新色彩的话,人们更希望出现百花齐放的场面。这是中国短道速滑发展的需要,也是征战大赛的需要。